摘要:

原油 国际市场 评论分析

美国原油库存降幅小于预期,美联储加息0.25个百分点,欧美原油期货五个交易日以来首次回跌。周三(7月26日)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2023年9月期货结算价每桶78.78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0.85美元,跌幅1.07%,交易区间78.55-79.77美元;伦敦洲际交易所布伦特原油2023年9月期货结算价每桶82.92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0.72美元,跌幅0.86%,交易区间82.58-83.85美元。

美联储周三如期加息0.25个百分点,理由是通胀仍然高企,基准利率达到200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此次加息是美联储过去12次会议中的第11次,美联储将基准隔夜利率设定在5.25%-5.50%的范围内,美联储政策声明则为再次加息敞开了大门。尽管自美联储六月会议以来的通胀数据一直弱于预期,但政策制定者一直不愿改变其强硬立场,直到在减轻物价压力方面取得更多进展。在美联储政策制定者最新的经济预测中,18名官员中有12人预计到今年年底至少需要再加息25个百分点。更高的利率增加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借贷成本,这可能会减缓经济增长并减少石油需求。

美国继续停止释放战略原油储备,美国原油净进口量减少了1100万桶,尽管炼油厂开工率下降,美国商业原油库存、汽油库存和馏分油库存全面适度减少。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7月21日当周,美国商业原油库存量4.5682亿桶,比前一周下降60万桶;美国汽油库存总量2.176亿桶,比前一周下降79万桶;馏分油库存量为1.17949亿桶,比前一周下降25万桶。商业原油库存比去年同期高8.23%;比过去五年同期高约2%;汽油库存比去年同期低3.35;比过去五年同期低约7%;馏份油库存比去年同期高5.57%,比过去五年同期低约14%。美国商业石油库存总量下降49万桶。美国炼厂加工总量平均每天1647.8万桶,比前一周减少10.7万桶;炼油厂开工率93.4%,比前一周下降0.9个百分点。上周美国原油进口量平均每天636.7万桶,比前一周减少80.7万桶,成品油日均进口量215.2桶,比前一周增长27.8万桶。备受关注的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库欣地区原油库存3573.9万桶,减少260.9万桶。过去的一周,美国石油战略储备稳定在3.46759亿桶。

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7月21日当周,美国原油出口量日均459.1万桶,比前周每日出口量增加77.7万桶,比去年同期日均出口量增加4.3万桶,过去的四周,美国原油日均出口量361.3万桶,比去年同期增加3.6%。今年以来美国原油日均出口406万桶,比去年同期增加26.6%。过去的一周,美国原油净进口量日均177.6万桶,比前周减少158.4万桶。美国成品油净出口总量日均418.8万桶,比前周减少49.9万桶。美国原油和成品油净出口总量日均241.1万桶,比前周增加108.5万桶。截止7月21日当周,美国原油日均产量1220万桶,比前周日均产量减少10万桶,比去年同期日均产量增加10万桶;截止7月21日的四周,美国原油日均产量1230万桶,比去年同期高2.3%。

路透社援引再投资有限责任公司(Again Capital LLC)合伙人John Kilduff的话说,“美国原油库存下降幅度并不那么引人注目。这是一份中性至看跌的报告,加上美联储加息可能会对需求和油价产生抑制作用”。道琼斯新闻网站MarketWatch援引Sevens Report Research编辑Richey的话说:“美国炼油厂运转率下降了0.9%,这有助于解释石油库存下降明显小于预期的原因。然而,如果消费需求仍然强劲,我们应该会看到成品油需求有所下降,这进一步支持了加油站的燃料需求正在下降的论点。”

美国汽油和馏分油需求小幅增加。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7月21日的四周,美国成品油需求总量平均每天2049.5万桶,比去年同期高2.2%;车用汽油需求四周日均量903.7万桶,比去年同期高2.6%;馏份油需求四周日均数354.2万桶, 比去年同期低6.8%;煤油型航空燃料需求四周日均数比去年同期高0.5%。单周需求中,美国石油需求总量日均2127.6万桶,比前一周高50.9万桶;其中美国汽油日需求量893.9万桶,比前一周高8.4万桶;馏分油日均需求量371.8万桶,比前一周日均高4.9万桶。受供应趋紧迹象的提振,国际油价已连续四周上涨,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欧佩克及其减产同盟国限制产量以及中国经济复苏的前景有关。尽管市场预计沙特阿拉伯将把8月份的减产计划延期至9月份,但消息人士周三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说,预计俄罗斯将在9月份大幅增加石油装运量,从而结束石油出口急剧削减。路透社还援引日产证券(Nissan Securities)旗下NS Trading总裁Hiroyuki Kikukawa的话说:“由于全球经济放缓,石油市场将继续在全球供应收紧和对需求放缓的担忧之间进行拉锯战。”